生活记录员

生活记录员

吴蓉瑾:我的“情感教育”之路

生活常识 329 329

你也许很难想象,作为一名每天都要讲很多话的小学老师,我曾经是一个十分内向、敏感的小女孩。但四位好老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并指引着我走上了漫漫教育之路。

我出生在普通的双职工家庭,从记事起父母就十分忙碌,早出晚归是常态。一年级时,我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好在班主任陈佩玉老师每次都陪我聊天,让这难熬的时光竟变得快乐无比。渐渐地,从不敢在老师面前开口的我变得叽叽喳喳起来。现在想来,我个人的性格底色和想当小学老师的志向种子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埋下的吧!

吴蓉瑾:我的“情感教育”之路

步入初中后,我自认为语文成绩很不错,尤其擅长写作,所以有些小得意。可奇怪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周琴音从未当面表扬过我,并多次特意把我支开后再讲评我的高分作文。直到后来,我扒着门缝听到了周老师背后对我的表扬才逐渐疑窦渐消:原来,她是怕我骄傲才这么做的。有时候“百转千回”要好过“直截了当”。也正是受周老师的影响,我才下定决心报考师范学校。

另外两位老师分别是我中师时的语文老师茅善慧和上师大的语文老师张晓春。进入师范后,我依旧坚持写作,但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记叙文上下功夫,却不愿意扎扎实实地补一补议论文的短板。有段时间,我刻意回避写议论文,甚至在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作文大赛时,将一篇议论文愣是写成了记叙文交上去。本以为茅老师会严厉批评我,但她并没有,反而坚持在我每篇习作后面留下大段的评语,洋洋洒洒,满是期盼与鼓励。张老师接手班级后也对我照顾有加,不仅让我担任课代表、写评语跟我聊天,还坚持教我如何写好议论文。在一次次的议论间,我对世间万物的看法逐渐深刻,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主张。现在看来,我的“晴雨表”交流方式的真正起源,可能就是我与两位老师的笔谈。

后来我长期践行的“情感教育”,对其最朴素的认知其实来自于我的童年经历以及和四位老师的交往。是他们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纸的底色就是孩子的情感。我们在纸上落下的每一笔都会在他们成年时听到回响。所以,有了好的情感、好的底色,白纸上的文章才会真挚。而给白纸上底色的老师,更需要真情实感、温雅风貌。

带着这样的认知,1994年我进入了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情”不知所起

起初,我的想法仅仅是认认真真当一个好老师,当一个孩子们难忘的老师,就像教过我的那四位老师一样。年轻的我抓紧一切时间俯下身子跟孩子们对话、游戏、交流,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跟孩子们一起在冬日暖阳下跳绳的情景。对于我这个教室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们从有些疏离到渐渐接受,从无事搭讪到后来无话不说。渐渐地,对我来讲,他们每个人也从档案夹里的名字跳脱出来,成了一个个有丰富情感世界的真实小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能通过自身的关怀带给他们力量。

那时,我的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在同学的眼中,他有点奇怪:时而亢奋,时而木讷,时而调皮,时而沉默,情感变幻无常,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直觉告诉我,他的故事没那么简单。直到有一天,我叩开了他的家门才知道这是一种“多动症”,医生也给开了药。可由于家长对“多动症”了解不足,一看见孩子心神不宁就给他吃药,一看见他过分活跃就加大药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孩子变得阴晴不定,情况越来越糟糕。因此,我在咨询了医生的专业意见后决心开展干预。

当时,我里里外外造访、沟通多次,意图有三:一是和家长达成共识,不随便给孩子服药;二是跟学生沟通,让他们能在班里接纳、帮助这个孩子;三是最重要的,不断引导孩子,让他觉得,在我眼中他跟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我愿意跟他一起改变现状。就这样,一张由家长、老师和同学共同编织成的大网把这个孩子牢牢地托住了。终于,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毕业时,这个孩子已经痊愈,更重要的是,他再也没觉得自己是个特殊的人。他曾写过一段话:“是那个眼神像春风、话语像春风、笑容像春风的老师改变了我……”

现在回想起来,对他,我最多的付出就是像朋友一般的陪伴。但这大概是我实践情感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尽管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情感教育”这个名词。

“晴雨表”

然而,老师的目光再敏锐,也不可能抓住每一个孩子的全部。2000年左右,我开始思考:该怎样从“静观其变”转为“主动出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呢?此时,一件小事令我颇有感触,也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

那时,我正忙于用“每周练笔”提升孩子们的写作素养,一个孩子写的“陪外婆买烤鸭”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只写了“买”,却没写到“吃”;只写到了“外婆”,却没写到“爸爸、妈妈”。一开始,为了打开她的写作思路,我给她写了评语。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批改作业,没想到却意外地打开了这孩子的话匣子。

在几次你来我往的笔谈中,我知道了她的故事:原来,她从小患有严重的肾病,烤鸭买回家后,只能看,不能吃。也正是因为她的病,父母早早地离开她身边,只能和外婆相依为命……看着这一段段文字,我泪眼婆娑。我给孩子回了一封更长的“信”,而且以后每每遇到她的习作,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多写几句。

既然有些事情难以开口,那为何不能采用当年我和张晓春老师那种笔谈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呢?于是,我开始了“写作晴雨表”的尝试:

快乐像晴天,烦恼雨绵绵,小秘密就像太阳躲云间。

如果你觉得今天很高兴,这件事想分享,你就画个小太阳,我一定在全班面前朗读你的练笔。

如果你觉得今天有点不开心,但也愿意分享,就画朵云在下雨或画把伞,我会隐去你的姓名,把你的练笔同样分享给同学们,让他们一起帮你出主意,在分享过程中宣泄一下。

一来二去,孩子们越写越多,我也越回越多。当时,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写出500字的作文,更可贵的是这些文字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他们也乐在其中;不少孩子获得了上海市乃至全国作文的一、二等奖,里面就有那个写“买烤鸭”的女孩。将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为一体,可以说是我实践情感教育的第二个阶段。

情感教育课

大概在2003年,我正式接触到了“情感教育”这个概念。当时,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程华校长提出要在学校实践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但老师们对“情感教育”究竟是什么还一头雾水,对情感教育课要上成什么样一无所知,谁都不敢接下这个课题。而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向程校长主动请缨要下了这个课题。

哪里有真材实料?我想到了我的“写作晴雨表”。有了“晴雨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呼之欲出。我还记得最早上的那一节“情感教育课”: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孩子,穿着朴素,甚至有点脏,同学们对他多少有点敬而远之。其实,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同住的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在家时,他不仅要忙学习,有时也要担起家务,在“晴雨表”里我知道了他的故事。好强的他不愿意同学们知道这些事情,但我希望借由他的故事让同学们能摘下有色眼镜。于是,在经过他同意之后,我把他的故事写进了教案。

那节课的开始,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作家到乡间去采风,远远地看到有一个人在椅子上坐着,面前看似是一块荒地,于是他断言这个人非常懒惰;但当作家走近这个人,才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个残疾人,他面前这块地也是嫩芽点点,只是在远处不便发现。于是我问全班学生,如果不走近一个人、不了解一个人,是否就可以对这个人轻下定论?在得到全班否定的回答后,我就把那个孩子的故事讲了出来。这节课上,全班学生个个热泪盈眶;这个本来让他们敬而远之的同学,就在那一节课后成为了他们的榜样。

全校全员实施情感教育

2004年,我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一员;也是在那一年,学校提出了要全校全员实施情感教育。今天看来,所谓全校全员实施情感教育不正与现在的全员育人思想不谋而合吗?需要指出的是,全校全员可不仅仅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师,还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工;不仅包括情感课程,还包括活动、设施。总之,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

另外,在这一年,学校也将情感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升华——在我们看来,孩子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的情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维。就在那一年,学校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中国人过中国节”。要知道,那时“过洋节”才是时髦的代名词。我到今天仍然记得和学生一起撤掉圣诞花,用丰收的大蒜、玉米串装点教室的兴奋;仍然记得和学生一起挪开圣诞老人,用窗花、灶王、福字烘托新年氛围的新奇;仍然记得和全校老师、学生一起穿上中式传统服装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我们一年年传递,直到今天。近20年,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中国节里认识了中国行当、欣赏了中国动画、领略了中国艺术、体验了中国游戏、品尝了中国美食。

将情感教育化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融入教学的每一个部分,是我实践情感教育的第四个阶段。

从“情感”到“数智情感双驱动”

此时,信息化方兴未艾,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信息化与情感教育融合。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拉开了卢湾一中心小学十多年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序幕。

学校以信息技术赋能情感教育的探索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即用数智技术注入育人活力,以情感教育把握育人方向。对教育、对技术我们不再做简单的加法,而是尝试将两者真正地融会贯通。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形成了“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女生小杨的成长故事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多学科融合、五育融合,通过数智驱动实施干预,实现综合育人的一个典型案例:“彩云图书馆”的借阅数据显示,小杨的英语图书借阅量是其他同学的22倍之多;语文图书借阅量超过班级平均阅读量16%。然而奇怪的是,她的英语学业仅处于班级平均水平,语文阅读成绩也只有C。进一步分析数据得知,原来小杨借阅的书籍以绘本为主,内容大多是图画,而她平日里也特别喜欢绘画、手工、服装设计等跟艺术有关的内容。于是,围绕“图形之美”这一兴趣点,语文老师引导小杨阅读艺术主题类文本;英语老师则以她最爱的“自然”主题设计个性化作业,系统锻炼词汇、语法;数学老师制定了一套数形结合的练习策略,帮助她感受数字之美,提高其对代数计算题型的理解;体育老师则请她设计、维护学校的运动图标,无形中增加了每天在校园的跑动量,以此来解决她体重超标和50米跑不及格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干预指导,小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甚至在毕业季前还完成了英语小说的创作。这样的案例在卢一还有很多,而我们探索的脚步也仍将继续。

从教二十七载,弹指一挥间。那个内向、敏感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了孩子们喜欢挂在嘴边的“云朵校长”。这个过程漫长且艰辛,但我想,我是幸福的。我也将尽我所能,推动更多的“小云朵”飞向更广阔的蓝天,为教育奋斗终生,无怨且无悔。

(吴蓉瑾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其教学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人民教育》2023年第17期